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简介 > 法官之星
常燕:照亮他们的人生,也照亮自己的路
  发布时间:2024-05-27 10:14:40 打印 字号: | |

电影《第二十条》的热映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0条被公众熟知,对于正当防卫的保护让刑法的社会评价和保障功能更加突显。

而在二十多年前,同样是一部热播电视剧——《壹号皇庭》将常燕带入法律的浩瀚世界。“电视剧中的一个个案件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斥着情理法的冲突,里面的检察官、法官、律师在一次次观念冲突中忠实履行职责,践行着作为一名司法从业人员的操守。这部电视剧使得当时的我对法律这个职业充满了憧憬和想象。”孩童时期的常燕在那时就埋下了希冀成为一名法官的种子。

在大学期间,看似“很朴素”的刑法在深入学习后展示出它的璀璨魅力。它无与伦比的逻辑性和严肃性、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保障、对犯罪行为的震慑都深深吸引着善于思考、充满正义感的常燕。她毫不犹豫地将刑法作为研究方向,并最终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刑事法官。

作为一名女法官,常燕面容温婉,和声细语,与刑事审判的“硬朗”颇有些反差,可她办案切中要害、严谨细致,已成为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承办重大经济犯罪、重大职务犯罪等疑难复杂案件的骨干。1984年出生的她深耕刑事审判16年,所办案件无一错案,无一瑕疵,多次荣立三等功、优秀、嘉奖,所撰文书数次获得全国百篇优秀裁判文书及北京市优秀裁判文书一等奖、三等奖,成为刑事审判领域公认的“专家型法官”。

2020年10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挂牌“北京法院刑事审判特色人才高地”,常燕成为这片沃土的中坚力量,她深感责任更加重大。“通晓天理、国法、人情相融合的裁判艺术,把文书当作我们向社会公众阐释法理、宣扬真理的载体,让社会公众能够在文书中深切感受到事理、法理、情理。”常燕将刑事裁判的“术与道”结合,对《中国青年》记者娓娓道来。

 

办理一起案件,就是雕琢一件作品

听常燕的庭审,你会钦佩于她的提问能力。这些问题往往直指要害,穿针引线般将整个庭审变成一场智力竞赛、一个挖掘真相的现场、一段展现司法公信力的可靠记录。

“通过提问,让对方无法回避”,在大学阶段曾是校园辩论队种子选手的常燕,在庭审询问时总是信心满满,而这背后无疑是扎实的知识结构和辛勤的汗水。对每个案件的充分重视、做足准备,庭审时无论面对怎样的被告人,她都能够不被情感左右,完全按照事实逻辑、证据链条进行专业裁判。

在一次庭审中,犯诈骗罪的被告人提出上诉,不认可对其的指控。被告人滔滔不绝地陈述各种“事实”以证清白。坐在审判席上的常燕耐心倾听,不时记录。随后,她开始精准发问,这些反问直指被告人前后叙述时的矛盾之处,让被告人陷入“无法回避”的境地,最大限度还原了案件的事实真相。

16年来办案零差错、零瑕疵,这是对一位法官专业能力的最好证明,而优秀的专业能力起始于读书时期的丰厚积累。我国著名刑法学教授陈兴良是常燕的偶像,他提出的“三阶层四要件”理论成为我国刑法界一块厚重的基石,让刑法学理论和实务工作者拥有深厚的法学根基和素养。

“上大学时一次特别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陈老师的讲座。当时陈老师清瘦、文雅,有一种江南文人的气质,不太像我心目中刑法学教授的形象。但是陈老师一开口就折服了我们很多人,短短几个小时,让我感受到了大师的风范。”常燕回忆说。

这几乎是所有听过陈兴良教授讲课的学生的心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优秀的教师春风化雨般启迪着他的学生们,迈入求知求索的世界,找到人生的奋斗方向。从那一刻起,常燕借来陈兴良的著作——《刑法哲学》一书如饥似渴地阅读,在拿到奖学金后,她又第一时间去书店买了这本书。

对刑法的浓厚兴趣和钻研精神在工作后依然跟着常燕。因为突出的工作能力,2020年,她被北京二中院指派参与重大案件研讨。由于该案所涉罪名此前少有判例,对于罪名的把握和认定各方争议很大。但常燕却能结合理论学说和案件实际,从法律条文的立法原意、体系逻辑及案件的具体情况出发,提出了区分犯罪和违纪的界限标准。在常燕充分的论理、论据和论证下,参与该案研讨的所有人最终达成共识。“不愧是来自刑事审判特色人才高地的法官!”现场专家学者赞不绝口。

在刑事审判特色人才高地工作,常燕对自己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依法办案,更要善于从案件中提炼规则,创新机制,辐射和带动全市乃至全国的刑事审判工作。”非法证据排除程序、几类案件暂予监外执行开庭程序、向案外人追缴赃款……坚持办案就是治理,常燕在办案中始终做实为人民司法,以能动履职促进公平正义。

常燕常常加班到深夜,带着助理对每个案件复盘,总结论证和审理技巧在法院内网刊发,和同事们共享。加班的时间多了,儿子颇有些抱怨。常燕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我和孩子一起下载了专注森林,我在办公室加班,孩子在家里写作业,我们一起比赛谁的树长得更快更好。儿子现在特别乖,也特别能理解妈妈的工作,他觉得我的工作非常有意义和价值。” 常燕笑着和记者分享这段趣事。

“再好的技巧也只是‘术’,无论是辩论还是审判,要遵循的‘道’只有一个,就是抱着探索的心态去求证。一切正确的结论都需要充足的论理、论据和论证,我们对于案件的事实和证据都要用探索的心态去思考,才能看得清楚、审得明白。”这是常燕对审判“术与道”的理解,也是她孜孜不倦的追求。

 

情同此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近年来,集资诈骗、“套路贷”等案件高发,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受害者看着积蓄被一扫而空,还可能背负巨额债务,心急如焚。

前段时间,常燕承办了一起涉及上千名投资人的集资诈骗案件,每天总有许多受害人打电话询问案件追赃挽损的情况。听着电话那头受害人焦虑的声音,常燕意识到,每个受害者背后就是一个家庭,一定要尽最大能力帮他们挽回损失。

“联系外地法院,我们对涉案公司在全国范围内的诈骗案件和扣押资产进行统一摸排统计!”常燕当即作出决定,对法官助理说。

对涉案财产全面摸排,出具统一处置方案耗时费力,工作量之大完全能预见。可助理了解常燕,只要对解决案件中的问题有好处,她就不会嫌麻烦。身在办理重大经济犯罪案件一线,面对当事人众多、证据材料庞杂、犯罪事实盘根错节、追赃挽损难度极大的现实情况,常燕从不省略任何一个环节。

“我家孩子也遭受过电信诈骗,被骗了2000多元。这次亲身经历,让我对张军院长所说的‘如我在诉’有着更深的体会和感受。我们经常说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仔细想一想,我们又何尝不是人民群众,我们又何尝不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公平正义、充满安全感和幸福感的社会中呢? 就像当时我作为被害人,就很期待司法人员能把自己被骗的2000多元追回来,情同此心,当我们面对被害人时,由己度人,尽最大能力帮助被害人追赃挽损就是人之常情,应有之义!”常燕告诉记者。

当真正把老百姓遇到的困难放在心上,面对再大的工作量,常燕也欣然接受。喜欢哲学的她尝试在繁忙的工作中找寻人生价值。“小时候背过保尔·柯察金的一句话‘人这一生应当如何度过’,背诵的时候不觉得怎样,但现在感触特别深。如果能将个人成长、事业发展和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的人生充满意义和价值,找到我是谁,找到我要到哪里。”

2023年,因办案业绩突出、裁判文书多次获奖、典型案例屡见报端,辐射带动身边干警比学赶超、积极上进,常燕被评为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第五届“十大身边榜样”。

前段时间,常燕的师傅白波法官在退休8年后又回到法院,给现任法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从事法官职业30多年,办理过那么多的案件,能够在中国审判事业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记,特别满足。”

这句话对常燕的触动很大,她想起刚工作时白波法官对自己说过:“你知道刑事法官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吗?是对生命的敬畏。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每一个珍贵的生命讨回应有的公道。”而常燕也在沿着优秀前辈们的步伐不断前行,在为民司法的生动实践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她总会把自己的工作融入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层面思考。“我们希望自己以及家人、孩子生活在怎样的社会中、遇到怎样的人,我们就应当去为这份希望一起努力。带着感情去办案,就是带着人性去办案。”

去做那个照亮别人的人,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在贯彻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征途上,常燕攀登的脚步从未停歇。“就像大家经常说的那样,我们办理的不是案件,而是别人的人生。而我希望,因为有我们的存在,能够照亮这些人的人生;其实我们在照亮别人的人生,也是在照亮自己的前路。”常燕在采访结束时动情地说。


 
来源:《中国青年》2024年07期
责任编辑:二中院